赵炳南,是回族人,回名叫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人。1899年5月,赵炳南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家中非常贫困,父亲以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营养不良,体质较弱,赵炳南从小体弱多病,在5岁到7岁这3年间内,他就先后出过天花、患过痢疾、得过麻疹和疟疾。童年的赵炳南饱尝了人间的艰辛和疾病的折磨。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很早就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医生的崇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早播下了当一名解除病痛的医生的种子。
6岁时,赵炳南进入当地的私塾,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因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摆脱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但是,由于家境清贫,勉强维持了6年以后,他的学业就中断了。12岁的他,只好早早地走上社会谋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荡不安,王朝更迭的时期,少年的赵炳南目睹常年饥寒交迫、有病无钱医治的劳苦大众,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更加坚定了他治病救人,为天下苍生解除痛苦的信念。
1912年,13岁的赵炳南几经辗转,最终拜在北京德善医室丁德恩医生的门下,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丁德恩当时是北京城有名的皮肤和中医外科医生,医术精湛,一生救人无数。赵炳南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在短短的3年里,先后研读了《本草纲目》《外科准绳》《疡医大全》《外科启玄》 和《医宗金鉴》等数十部医学著作。他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丁老先生非常喜欢,加上医学天赋极高,于是倾囊相授,尽得真传。
1920年,赵炳南开始在北京西交民巷自设医馆独立行医。自此,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皮肤和中医外科的实践。他一边行医,一边学习,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好了无数的疑难杂症。
行医之余,赵炳南特别喜欢学习,不仅向书本学,还走向民间学。在他的很多经验中,都是向民间的高人学来的。比如熏药疗法就是向一位民间的老太太学来的。他早年外出行医时, 看见一位老太太草纸燃烟来治疗顽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神经性皮炎)非常有效。于是虚心向她学习,然后回来查阅古书,发现也有类似的记载。于是,他将两者结合并加以改进,发明了自己的熏药疗法,在临床上收到非常好的疗效,治好了很多皮外科疾患,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赵炳南的思想非常开放,不因为自己的是学中医的就排斥西医,同样,他也反对西医看不起中医,认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要消除门户之见,主张取长补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设馆行医时,结识了很多当时知名的西医朋友,比如方石珊、何显名等,经常同他们一起切磋医术。在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时,他积极主张中西医并用,特别是经常采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和疗效突出的西药。
在进行中医外科手术时,他大胆使用局部麻醉的方法,让病人减少痛苦。他非常拥护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他说:“我有很多中医徒弟,同样也有一批学西医的徒弟,你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