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0 发布人:华健百科
案一、温某,男,63岁,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一周来诊。患者近10年来,冬季受寒时咳嗽、咯痰。患者认为咳嗽也没有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也就不必治疗。但近两年来咳嗽明显加重,痰量增加,且伴有气喘,尤其是一个星期前,在一股冷空气来袭下,咳嗽在夜间加重,且咯痰呈白色黏稠状,同时还出现气喘、气短等症状。经胸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经西医抗炎、平喘治疗,有所好转却没能根治,于是患者要求服用中药调治。现咳喘,背部怯寒,唇暗,口干不苦,两便正常,舌红暗、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阳气虚弱,痰瘀化热型)咳喘。
治则:温补阳气,涤痰祛瘀,佐以宣畅肺气。
方药:生黄芪15g,熟附子10g,葶苈子12g,青皮9g,陈皮9g,法半夏9g,生麻黄5g,南杏仁12g,款冬花12g,丹参12g,黄芩12g。共7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内服。
7剂之后,其咳嗽、气喘症状减轻,咯痰量明显减少,但仍感背部怯寒,肢冷,舌偏红暗、苔薄黄,脉弦滑。再加强上方中的温补阳气功效。方药:生黄芪15g,熟附子9g,桂枝9g,茯苓12g,白术10g,炙甘草6g,款冬花10g,法半夏9g,陈皮9g,葶苈子12g,丹参12g。水煎服,1日1剂。
继续服用7剂之后,其咳喘症状得到控制,背部怯寒减轻,肢末转温。复诊之后,嘱其按照上方继续服用20余剂,多年的咳喘症状消失,且身体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此后,用本法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0余例,均取得同样效果。
按:哮喘性支气管炎这一类的慢性疾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就是说,看起来咳嗽是肺部疾病,但本质是肾虚。肺主呼,肾主吸,肺主宣发,肾主纳气。病情急骤时,以宣肺清热、平喘、豁痰为治,病情缓解时以补肾、纳气、益精、养气为治。方中黄芪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多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黄芪入肺经,同时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导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晰、声音低懒等症状。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 茯苓可助姜、术之健脾强运。还可淡渗水湿,款冬花温而不燥,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一切咳嗽,无论属寒热虚实,只要与肺经有关,都可用之。葶苈子泻肺蠲饮,利水消肿。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丹参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使局部瘀血减轻、血液循环改善,愈合时间缩短。以上诸药共奏温阳化饮,祛痰止咳的作用。
案二、陈某,女,60岁,2012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主诉咳嗽,黄痰,伴有咽痛,鼻塞2个月。患者于2个月前因妇科手术而抵抗力低下,感受外邪,开始出现咳嗽、咳吐黄稠痰、咽痛、面色无华,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滑数细,输各种消炎药后,效果不明显。既往有“老慢支”病史。
诊断:(风热犯肺,肺内热盛,肺失宣肃型)咳嗽。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鱼腥草汤合二陈汤加减:鱼腥草50g,桑白皮30g,黄芩10g,陈皮10g,川贝(打)30g,杏仁10g,生半夏(先煎90分钟)30g,生南星(先煎90分钟)3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前胡10g,炙杷叶30g,北沙参15g,寸冬15g,生甘草30g,水牛角丝(先煎30分钟)20g,重楼20g,白英20g。3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3剂后,二诊:黄痰、咽痛消失,现症见咳吐白黏痰,流清涕,怕冷无汗,鼻塞,舌淡苔白,辨证属于外寒内热,表实无汗,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二陈汤、射干麻黄汤加减。调方为:炙麻黄10g,连翘20g,桑白皮15g,川贝(打)15g,杏仁10g,白芷10g,陈皮10g,清半夏10g,云苓12g,生甘草6g,荆芥10g,川芎5g,桂枝5g,射干10g,辛夷1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5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后,三诊:面色好转,感冒症状好转,但自觉咳嗽轻,咳白黏痰改为咳吐白稀泡沫痰,伴有口苦,脉滑数,舌淡苔白腻。证为外有风寒,肺有痰饮,以小青龙汤加减。方药:炙麻黄10g,白芍10g,细辛10g,五味子5g,生姜3片生半夏30g,生南星30g,葶苈子20g,桔梗5g,鱼腥草30g,荆芥10g,前胡10g,陈皮10g,生甘草10g,黄芩5g,重楼20g,白英20g。3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3剂后,四诊:症状均大为好转,痰少,为少量稀痰,轻咳,以经验方气管炎汤收尾:当归10g,川芎10g,川贝30g,杏仁10g,陈皮10g,清半夏20g,云苓10g,生甘草10g,桑白皮30g,青皮10g,五味子10g,炙麻黄10g。4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后,五诊:诸症皆消,继服4剂巩固治疗。
按:此病人一诊时为黄痰,考虑肺热,重用鱼腥草清肺热,生南星、生半夏化痰止咳,重楼、白英抗炎,水牛角丝清热,方中用到止嗽散、黛蛤散以清肺止咳。二诊时变为白痰,方中涉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陈汤、射干麻黄汤、黛蛤散诸多方剂,关键是取方剂中的精华部分,疗效极佳。三诊患者脉象为滑数,中医讲滑脉主饮,数脉主热。舌应红,但是此患者为淡白舌,无热象。并且患者有口苦症状,考虑仍有肺热。属于脉象不符,但吐白稀痰,为水饮射肺,用小青龙汤加清肺热药。四诊为少量稀痰,属于外感咳嗽,加炙麻黄,久咳必肺虚,加五味子以敛肺。最后以气管炎汤收尾。
案三、张某,女,4岁,其母叙述。患儿顿咳15天,咳则连声不断,目赤、面青、腰曲,甚则呛吐饮食,眼睑浮肿,情志易躁,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前医多以清肺化痰诸法治之,效均欠佳。该患者病本肝旺脾虚,痰湿内蕴,复感时气,交壅肺络,此天行顿咳之证也,仿钱乙泻青丸之意,予清金泻木法治之。
诊断:(肝旺脾虚,痰湿内蕴型)天行顿咳。
处方:桑叶络9g,炒黄芩6g,生栀壳5g,南沙参9g,麦冬9g,钩藤12g(后下),白僵蚕6g,全蝎3g,桃仁5g,山慈姑1g(研粉分2次冲服)。3剂。
3天后二诊:药后顿咳大减,咳势亦减,已不呛吐,脉象渐平,苔微黄腻。原方去山栀、全蝎,加川贝末1.5g(冲入),百合10g,碧玉散15g(布包煎)。3剂。
3天后三诊:痉咳已解,咳则一二声而已,嗽有痰声,黄苔尽退,治当补脾实肺。予参苓白术丸、补肺散补之而瘥。
按:北宋儿科名医钱乙谓:“痰困十之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时也。”认为此时肝所胜,必治肝,故“急予泻青丸,泻后与阿胶散实肺”。此法即制肝实肺之法,乃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及病理变化关系所采取的一种治法,钱氏泻青丸为后世医家治咳别开新径,《活幼新书》“白附饮”所治“肝木克脾土”之咳嗽乃“咳嗽之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类似今日之百日咳、慢性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诸症,其方之制无不受钱氏影响。后世医家创立了许多平木清金、泻木安土、培土生金等方,大大发展了治咳方药。在一诊中选白附饮去白附子、南星、半夏、川乌、丁香等辛香燥热之品,仍留钩藤、僵蚕、全蝎、桑叶等平肝清肝之药,加清肺化痰之黄芩、南沙参、山慈姑等品;二诊去走窜之品,加入碧玉散,仍以泻木为主,稍佐养阴之百合;至三诊之时,肝木已平,转以实脾养肺,已期全功。
案四、吴某,男,54岁。残废军人,左臂残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余。近1年多来,咳嗽、气喘加剧,胸闷心悸,不能平卧,且右肋部胀痛,食欲不振,喜热饮。心尖搏动在剑突下。胸透提示肺心病。唇舌紫绀,脉细数。经西药解痉止咳、抗感染等治疗后,咳喘稍平,唯右胁部胀痛,纳差,紫绀。
诊断:(心源性)咳喘。
治则:益气通阳,活血化瘀,心肺兼顾。
方药:旋覆花(布包煎)10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新绛2g,新葱15根,肾气丸15g,川贝6g,象贝6g,杏仁12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
停用西药,煎服上方10剂后,紫绀明显好转,咳喘平稳,胸闷、心悸亦减,右肋部胀痛渐轻,舌微紫,苔薄白,脉细弦。上方去南沙参、北沙参,加黄芪、丹参,再进10剂,右肋部胀痛明显好转,肝脏缩小,质变软,无明显触痛。继服上方以善后。
按:肝主疏泄,喜调达。肝
我对这位医生很感兴趣,请尽快寄资料给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好医生吗?
我想详细了解这位医生的资料!
找这位医生能得到哪些支持?
找个名医请电话联系我!
请在我附近区域找个名医?
谢谢,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好医生:浙江
发布
电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