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3 发布人:宋修文
他出生医学世家,是圣医张仲景五十六代传人,为人看病开方不收分文。
他曾为前总书记赵紫阳把脉问诊,此后奔波于民间行医。收徒、出书、制药,用行动去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
他游历了28个国家,为各国政要所欢迎,辗转一生,始终践行“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终生守德”的家训,他就是张泰源。
他,就是医圣张仲景第五十六代传人一一张泰源教授
医学世家,不取分文
1937年,张泰源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医学世家,祖上是中医界赫赫有名的张仲景,虽然家里的孩子不是每个都走上医学的道路,但都懂医,因为学医是他们家族的必修课。
很小的时候,张泰源就捧起了医学书,读得津津有味。在他们家中,有一个专门存放书籍的房间,几乎全都是医学书,其中不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名方。张泰源博览群书,从中汲取了大量的中医知识,加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年纪轻轻就已经医术超群。
张泰源的父亲虽懂医,但一直以文为主,常常写对联送人,一生淡泊名利,而他的伯父则是洛阳有名的老中医,深受人们的尊敬。作为张仲景的后人,他们一直遵循着祖上的教诲,给人看病不收分文,家族经营的四知堂药房所赚的利润也不能过高,一般利润不超过20%。
在那个动荡艰苦的年代,其实很多病人是没有钱看大夫的,张泰源一家给人看病,有时收到的不过是一些小麦,但对于穷苦的病人来说,这是一份最珍贵的财富了。
他依稀还记得,那是个寒冷的早晨,天色昏沉,他正在家门口玩耍,一个衣裳褴褛的中年男子搀扶着老人走了进来,张泰源知道,他们是来找伯父看病的。一番问诊之后,伯父给他们开了药方,又嘱咐了一番。男子从包裹里摸索着,良久才掏出了几个铜板,递给伯父,脸上满是歉意。伯父沉默着接过铜板,转身进入药房,张泰源也跑了进去,只见伯父娴熟穿梭在其中,麻利地捡着药,把药包起来的时候,他看见伯父把刚收到的铜板放进里面了。伯父若无其事地出去把药交给男子,那俩人连连称谢后便离开了,他们是异乡人,还要继续赶路。张泰源望着他们的背影,听见身后的伯父轻轻叹了口气。
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了张泰源的一生。
一路逃难,一路行医
1962年,张泰源从西北大学毕业,同年与太太结婚,之后任教于陕西医科大学,开始了自己中医的教学生涯。
然而,只过了几年风平浪静的生活,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张泰源所在的学校也开始躁动起来,他预感到灾难就要发生,于是在一个风高夜黑的夜晚,他把身上仅有的两百块钱给了妻子,自己一个人只身前往深圳。尽管俩人恩爱有加,但是为了太太的安全,他只能选择这样做。
果不其然,张泰源离开的第二天早上,几个红卫兵就气势汹汹地冲进他家中拿人,而此时,张泰源已经开始在南下的路上了,红卫兵只能悻悻而归。
其实那几年,张泰源在学校里一直兢兢业业,教学作风严厉,总是痛批对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希望他们在中医上有所成就,然后去救病治人。可有几个心眼坏的学生并不能理解张泰源的苦心,趁着文化大革命的这场风,给他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张泰源回忆起这段往事,叹息道:“好学生是不会去做这种事的,那些叫嚣厉害的,往往都是一些心术不正的学生,这时间最难医的是人心。”
从家里出发后,张泰源开始了逃难之路,身上仅有的两百块已经给了太太,他早已身无分文。所以,张泰源一路南下,一路行医,救治的很多患者,但他不收取分文,给他送点吃的填饱肚便可,即使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家族的教诲。
因为身无分文,张泰源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有时需要徒步翻山越岭。在一次走山路的时候,遇到了一帮劫匪,他们在张泰源身上只搜到了几本医学书和手记,没有搜到钱财,愤怒之余又大为不解,一个长途跋涉的人怎么可能不带盘缠?
张泰源在他们的逼问质疑中把行医的事情说了出来,劫匪们听了之后面面相觑,没有再为难张泰源,甚至把他护送下山。分别前,带头的劫匪说:“你是个好医生,你走吧。”
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张泰源来到了深圳,他联系上了在深圳部队服役的一名学生,在得知恩师的困境之后,拍着胸口表示会竭尽全力帮助老师渡过难关。
要知道,在那个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大家都在求自保,对于被扣上反革命帽子的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张泰源远在深圳的学生却伸出了援手,而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张泰源的为人可见一斑。
由于时间急迫,学生来不及为他接风洗尘,就把他带到了一个小海湾,那里已经有人接应,于是张泰源坐着小艇,连夜被学生的部下送到了和深圳隔海相望的香港。
到了香港之后,张泰源又得到了李嘉诚的接济,在香港安顿了下来。
原来,李嘉诚在大陆时就已经认识了张泰源的家人,对他们家族不为名利,一心治病救人的事迹也有所耳闻,所以从心里钦佩他们,很乐意为张泰源提供帮助。并帮他找到了香港、台湾的亲人。
张泰源在香港待了两年,依旧以行医为生。香港的很多富贵人家请他看病,抢着给他提供住宅、丰厚的礼金,他可以在那过上优越的生活,但他一直牵肠挂肚着大陆没钱医病的疾苦人们,还有老婆孩子。
当过总书记医师,也曾周游各国行医
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风头过后,张泰源立马回到陕西,与分离多年的太太重聚,继续在陕西医科大学教书。
1987年,一个身穿便服的人敲开了张泰源的家门,进门交谈一番之后,张泰源得知他竟是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总理坦言,他正在陕西考察,期间听闻张泰源医术了得,而自己身体这段时间也出了问题,想让张泰源随他去北京,给他料理一下身体。并且道出了两家早有往来的世交关系。
起初,张泰源是拒绝的,因为他并不想当领导的私人医生,还有好多人等着他去医治,只为一人服务不是他的医德所在。
后来,家人劝说张泰源,为总理调养好身体也未尝不是一个为人们谋利益的好事,况且只是去一段时间。他转念一想,觉得是这个道理,便答应了赵紫阳的要求。
在中南山为总理调养身体的日子里,张泰源一丝不苟,有时还要为总理试药,深得总理的喜爱与信任。后来赵总理升迁总书记,张泰源也一直伴随左右。
后来,张泰源离开了北京,决定归隐山林,他在终南山找了一个山洞,带了一些生活用品,便住了进去。
在山上的日子,张泰源心静如水,在大自然中吸收日月精华,顿悟人生。山上除了他之外,还有很多得道高僧、修炼丹道等各种道士、医术高手,有些是民间的赤脚医生,他们有时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交换自身的医术与修行法门。张泰源融会贯通,医术在不断进步。
在隐居期间,张泰源时常到附近的山村行医,一开始,人们以为他只是个江湖骗子,后来见他气质脱俗,看病不收分文还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才渐渐明白这是一位高人。山民们为了感激张泰源,每天都会给他送粮食,这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
1995年,张泰源出山了,几年的潜心修行让他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他又开始周游世界,因为还有这么一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张泰源花了几年的时间,游历了28个国家,在旅行中体会人生百态。
期间,各国政要都曾邀请他去把脉问诊,法国的总统想要赠与他一套别墅,他都婉拒了。房子金钱对于张泰源而言,不过是一堆累赘而已,不愁吃穿,就足够了。
张泰源虽然一直在辗转,却从未停下治病救人的脚步。
收徒、出书、制药,要把一生的中医术传承下来
几十年的光阴一晃便过去了,张泰源已经八十岁高龄,走过动荡不安的时代,来到了如今的太平盛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一生践行“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终生守德”的家训
从前,家族的医术都是不外传的,只能传给自家人。但张泰源明白,闭门造车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有更多的人懂中医学中医,才是造福人们的最优选择。
好几年前,张泰源开始招收徒弟,现今他的徒弟已经遍布各个省份,他们努力传承张泰源的高超医术,救患者于水深火热当中。
张泰源说,我对弟子最大的一个要求是:看病不能收钱,这是收徒的底线。
陆陆续续地,张泰源也出过几本医学书,想把这一辈子的中医经验处方悉数写进书中。
谈起中医药方,张泰源痛心疾首“为什么古时候的方子放到今天就不行了,其实不是方子的问题,而是现在的中药材劣质太假了,几乎都是人工种植养殖的,野生的也几乎被污染了。”
为了制出好药,他决定到几千米深的海里去寻找原材料,因为他相信一句话“陆上有的,海里也有。”当然,仅凭他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实现这个想法的。张泰源曾给一位台湾前政要的夫人看过病,俩人结下了善缘,当夫人得知这个想法之后,表示倾力相助,她通过办法,找到了海军部队,派海军士兵潜进几千米的深海,帮张泰源找到了纯天然无污染的宝贵药材。
张泰源利用这些原材料,进行研发制成粉末药材,顺利研制出了一款名叫“顺天丹”的药品。
正如张泰源所愿,这款药已经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针对很多疑难杂症,服用一个多月就立竿见影。更有趣的是,通过用两个猴子做实验,发现服用“顺天丹”的猴子能延年益寿的功能。而用药粉浸泡铁钉几年,铁钉也不会生锈,可见排毒功能很强。
张泰源称:“其实最好的医生是病人自己,良好的心态会让诊治变得更加顺利。而相信医生能帮他治好病,也非常关键。”
他对患者有一个四句话的忠告:调理怒中气,谨防顺口言,小心忙中错,珍惜有钱时欲求平安福,常寻德善缘。其实,这四句话,又何尝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呢?
我对这位医生很感兴趣,请尽快寄资料给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好医生吗?
我想详细了解这位医生的资料!
找这位医生能得到哪些支持?
找个名医请电话联系我!
请在我附近区域找个名医?
谢谢,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好医生:河南
发布
电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