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0 发布人:孙月中
知行合一:共产党人的心学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仅是社会革命,而且包含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通信中提出“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刊物创刊号撰写的《革心、革新》社论中,明确提出革心与革新相结合的观点。所谓革心是指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改造,所谓革新是指国家社会的改造。革心是革新的前提和基础,革新是革心的目的,是一条从主观到客观的改造路线。
传统心学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道德之心,以孟子为代表,指人的情感心理升华而形成的道德意识,是道德理性范畴。二是理智之心,以荀子为代表,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是认知理性范畴。三是虚灵明觉之心,以佛道为代表,指清虚而明的本体状态或精神境界,是超理性的本体范畴。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具有“知行合一”的心学传统。革命时期有学“老三篇”和“论修养”运动,建设时期有“学雷锋”和“学焦裕禄”运动,都取得了颇有成就的实践经验。
党性教育的晶核是理想与纪律的统一,关键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在这个意义上讲,依规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由中央修订完善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若干个“不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明确提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一方面,正面“立德”,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有利于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划清纪律“底线”,重视“立规”,开列高于国法的负面清单,这是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的“底线”。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完善,还是巡视工作条例和严肃问责落实责任等党内重要法规出台,都说明我们党已经清醒认识到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重要性。事实上,政治生态变坏往往是从不守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就是把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纪律和道德要求,实现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
十八大之后,在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党中央“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我们强调,作风建设一定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他这里重视的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他强调的最多的是“抓落实”“抓到位”,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在“说到做到”的承诺中。
在知和行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要注重反对形式主义。他强调,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他再三告诫我们,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他还特别提醒我们要注意“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两面人”问题。他强调指出,有些人口头上说是穷苦家庭出身,是党和人民培养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当上官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要好好享受一下当官的尊容,摆起官架子来比谁都大。他认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正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因此,他反复强调要有担当精神。各方面都要有一批勇于担当、有本事能办成事的人,能者上,庸者下。
德行即规矩:共产党人心学的政治逻辑
“德行即规矩”是中国传统心学的重要传统,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光大。
从本质上看,道德与法律都是解决个体意志和集体意志关系的范畴,只是意志自觉与意志强制的区别而已。从“规矩”的起源考察,古代政治规矩始终是与“德行”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之说。所谓“以德配天”,强调的是德行即规矩,一个人能不能掌握政治权力、行使政治规矩和配置行政资源,关键看你本身有没有德行,有德行才能配得了这天地。所以周文王创立的“礼制”,是对中华文明的政治立规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国“天人合一”的政治规矩就是这么来的。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实践中,“德行即规矩”成为“以德治党”的政治逻辑。儒法并用,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因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不仅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所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规矩和德行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规矩的实行有赖于德行的落实,同时,德行的推广也离不开规矩的保障。今天我们之所以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心学的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心学强调“良知无私”“此心光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开拓出更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要发财可以合法发财,自己经营,靠勤劳致富、靠能力致富、靠智慧致富,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这么干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在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戴着假面具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他强调指出,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干事自然有底线,自然有高度,自然不会做那些充满了诱惑、可能掉入陷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这确实是经过党性实践反复检验而得到的良知良能。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党内有些同志感到不适应,有的说要求太严,管得太死,束缚了手脚;有的说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管党治党应“人性化”;有的说都去抓管党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没精力抓了。“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松一点、宽一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非常明确:“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时就说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官当得越大,就越要谨慎,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也是共产党人在廉洁自律上的思想防线和精神长城,所以“关键少数”必须注重“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行使公权力时做到言行一致。
在“以德治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功成不必在我”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道德境界。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强调责任就意味着尽心尽责干事。这里所讲的“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在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达到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道德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道德境界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充满高尚正能量的政治道德的集中体现。毫无疑义,党的干部应该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圣贤至公无我之心,即以无我、无私之精神,服务于追求公益、公正的事业,这既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传统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彻底革命精神的实践积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道德境界,既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动力,又是完成社会革命的思想保障。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从深层次角度看,在执政党的基层存在的作风问题,与社会上的不良习俗相关,特别是那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既有形又无形,把很多干部党员群众都网在里面。你有圈子,我有圈子,大家竞相找圈子、入圈子、织圈子,把人际关系搞得越来越庸俗,一些干部甚至因此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不良习俗根深蒂固、无孔不入,其不良影响绝不能小视。要旗帜鲜明同陈规陋习、顽瘴痼疾作斗争。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这既是初心,又是使命。摒弃个人欲望,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治理国家,更是一种历史责任。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成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对这位医生很感兴趣,请尽快寄资料给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好医生吗?
我想详细了解这位医生的资料!
找这位医生能得到哪些支持?
找个名医请电话联系我!
请在我附近区域找个名医?
谢谢,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好医生:河南
发布
电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