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岸青从苏联疗养回到北京。毛泽东看着34岁的岸青,为人正直厚道,却还未结婚,心里担忧不已。虽然毛泽东是一国领袖,但是他也是一个父亲,又怎么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找到共度一生的人呢?
但尽管他劳心劳神,却始终无法代替儿子做决定,幸好岸青不是单身主义,心里对爱情充满渴望。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岸青看着哥哥岸英成婚,就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
可找来找去,他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对象,心里苦闷不已。毛主席看着岸青苦闷的样子,提醒道:你谈恋爱找对象,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和农民出身的人,对你可能有帮助。
那么岸青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身为领袖毛泽东的儿子,还会因为找不到对象而苦闷呢?
我们都知道岸青从小的坎坷经历。
他刚满四岁,毛泽东就为领导秋收起义离家。幼时他跟母亲,弟弟,哥哥四人一起生活。因为生活有毛泽东的定期抚养费,加上乡亲们的帮助,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并不难过。甚至母亲杨开慧还能腾出时间,外出参加革命活动,成为有名的人物。
后因杨开慧的身份原因,被反动派抓进监狱。一个多月后,杨开慧不幸被杀害了,留下三个孩子孤苦无依。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三个孩子进入幼稚园,渡过一段安稳的生活。
可惜弟弟不幸去世,岸青和岸英则进入董健吾的家里生活。一开始有董健吾的叮嘱,三人的生活倒也还过得去。
可惜后来董健吾身份暴露,被迫离开,三个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过得并不好。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岸英带岸青离开家,在上海街头流浪。四年期间,两人靠拉人力车,捡垃圾,卖报纸生活,和上海的流浪儿一般。
令人难过的是,在一次事件中,岸青被一名巡捕打伤了头部。虽然在岸英和其他流浪儿的帮助下捡回一条命,但是却造成脑损伤,留下一生的病根。
即便后来岸青被找回送到苏联学习,可头部的病痛还是影响了他。就在苏联爆发战争期间,岸英勇敢上了战场,岸青就因身体原因不能上战场,只能留守后方,为战争前线提供帮助。
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和父亲毛泽东恢复书信联系。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岸青越发勤奋好学,奋发向上。1945年9月,岸青考取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学校的时光,很简单,很安稳。岸青忙碌学习,丰富自己。
不过因为身处异国他乡,没有多少同乡同学,加上他一心投入学习,也没有怎么考虑过找对象的事情。
几年后,岸青跟贺子珍回到哈尔滨,暂时借住在蔡畅家里。在这里,经过蔡畅夫妇的介绍,他加入党组织。
不久,贺子珍听说,克山县正在搞土改工作。她想岸青从小漂泊流浪,具备高知识水平,可缺乏中国农村的经历,应该借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于是向岸青提出建议。其实岸青很早就有了下农村锻炼的想法,立刻同意了。
不过有想法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岸青在锻炼期间遇到许多困难。
首先是工作上的困难。当时岸青刚从苏联回来,对汉语还不熟练,说话有时经常会冒出几句俄语,写字也用俄语。如此一来,他在工作上就会遇到问题,毕竟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得俄语。
于是为了掌握汉语,他虚心认真学习,向同学们请教。写不好汉字,他就请写得好的同学们,给他写出范本,他一个字一个字跟着练,专心致志学习。
还有使用珠算上的困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算盘是那个年代搞统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岸青从小去苏联学习,自然不会使用算盘,给工作上造成不便。于是为了练好算盘,他跟同学们一起练习算盘。
一开始,他打得很慢。为了尽快学会这项技能,他练得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一段时间就学会了。后来他打算盘的准确性和速度,超过了所有人。
其次是生活上的困难。岸青在苏联生活好几年,习惯吃面包,牛奶等食物,可来到这里,只能吃小米饭,玉米面饼子,酸菜,冻豆腐等食物,饮食上很不习惯。他也用不惯筷子,只能用手抓饭吃。
韩玉发现岸青的困难,耐心教他用筷子。身边的工作人员,把下乡工作加班发的饼干留下来,给岸青吃。慢慢地,岸青渐渐适应这里的习俗,住火炕,用筷子吃大锅饭,努力学习说普通话。
为了能更好完成工作,岸青还学会骑马。几个月后,天气冷下来,岸青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把他身上穿的棉军衣换成老百姓穿的粗布大棉袄,看起来和百姓们一样。
到了十月底,大雪落下来了,陆地上刮冷风,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把岸青冻得手脚像猫咬过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坐马爬犁,赶往工作地点。一路上,岸青戴的狗皮帽子都挂满白霜,但是岸青不畏惧严寒,还兴致勃勃地询问土改工作的情况。
工作人员向岸青介绍:“谷家甸屯斗争形势极其复杂,这里过去经常有土匪骚扰百姓。”说到这里,他问道:“这里的土改工作形势复杂,你怕不怕?”
从小命运坎坷的岸青坚定地说:“不怕,不怕。过去的斗争形势也很复杂,也是一样。”接着,两人聊起岸青的父母。岸青自然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只说了母亲早年为了革命,已经被敌人杀害了。
一次,岸青正在坐马爬犁,坐着坐着,同行的人发现岸青不见了,赶紧停下来,返回去寻找。走了一段路,就看见岸青坐在地上,哈哈大笑。见到乐观的岸青,大家也就放心了。
坐马爬犁的时间久了,有时会冻坏脚。一次,土改工作人员发现岸青走路一瘸一拐的,一询问才知道,岸青的脚上长了一个大血泡,很痛。工作人员帮助他,挑破血泡,放出里面的血,脚很快就好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岸青很快熟悉克山,全身心投入工作。虽然此时岸青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可由于工作原因,他还没有成婚的念头,一心忙碌工作。
清算资产运动时,当地县委检讨土改工作中的问题,决定要放手发动群众,攻破封建势力,让贫民百姓们说了算。但由于过于片面强调让雇农说了算,出现偏向,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岸青了解到这一现状后,向县委反映情况,可惜没有引起县委重视。岸青不死心,又向省委反映情况,得到省委的重视,对当地的情况进行纠正。之后东北局以克山的情况为戒,在东北全境推广,引起广泛重视。
后来克山的纠正经验,还推广到全国,成为全国典范。而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岸青的努力。不得不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岸青身为毛泽东的儿子,正在努力学习,努力变得优秀。
土改工作结束后,岸青继续停留在克山工作。期间他和乡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发现克山县的三万多农户各自为政,可以独立生产。可大多数农民却缺少劳动力和耕作条件,甚至连农具都没有。
特别是孙家区,有的村子6000亩耕田,仅有25匹马。
得知这些情况,岸青结合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组织农民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他首先给农民讲苏联集体农庄的做法,提出农村要走机械化道路,改变农民们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演讲方面的能力不差,没想到岸青也不俗,在给农民们演讲时讲得很投入。一次,他讲到苏联,竟情不自禁站起来,用俄语大喊,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他反应过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岸青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为了工作能顺利开展,他编写了互助民谣,发动宣传。在他的积极宣传下,农村互助工作发展得很快,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了固定的互助组。期间岸青白天跟工作人员去地里宣传,到了晚上直接住进百姓家。
这样连轴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工作之余,岸青还会表演才艺,给大家欣赏。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人,能演奏不少乐器,特别擅长吹长笛。一次开大会,为了给农民表演节目,特意组建文艺宣传组,岸青成为其中一员。
不但小队排练,演出时岸青很认真表演,有时,他还会表演才艺,让大家放松心情。那天,岸青突然仰头将长笛放在鼻尖上,来回走动,长笛却直立不倒,赢得一片喝彩。
1948年春节,岸青加入克山中学文艺队,表演不少节目。他吹奏的长笛,体现出专业水平,赢得观众一片热烈的掌声。
春节过后,岸青参加土改复查纠偏工作。有一个村子在分地时矛盾突出,出现伤人事件。岸青分析事件具体原因,配合同事纠正错误。
为了帮助农民走上机械化道路,他帮助农民更换工具,制定生产计划,还下地和农民一起播种。边播种,他边和农民们一起唠嗑,给他们讲故事,其乐融融。
几年后,克山恢复一片生机,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1948年5月的一天,省委书记来到克山,对岸青说:“你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现在可以回去了。”
岸青高兴地说:“以后我们的农民再也不用被剥削了。”很快他上了火车,向车外的送行者告别。等到火车越来越远,韩玉才告诉大家,他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母亲是烈士杨开慧。
听到这里,大家震惊不已,原来他就是毛岸青啊!想不到身为领袖的儿子,他会来到小乡村工作,还如此平易近人。
事实上,岸青参与土改,正是父亲毛泽东授意的。虽然岸青脑部留下创伤,但是他还是希望他能积极参与建设,锻炼自己。所以尽管哈尔滨的环境恶劣,毛泽东还是选择让他来。只有亲身经历过农民的疾苦,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一锻炼就是八个月,岸青一心投入工作,也没有其他心思考虑个人问题。回到北京后,岸青上任中宣部俄文翻译。因为身处北京,大家都认识他,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在找对象上多少存在些许困难。
家世一般的姑娘,不敢上前攀谈,而家世很好的姑娘,岸青也觉得自己配不上。何况找对象,一定要能找到心动的,才能相处一辈子。如此一来,岸青的个人问题就更加不好解决了。
直到哥哥岸英成婚,岸青的婚姻才好像有了眉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思齐和岸英结为夫妻。一次,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有意再续亲缘,就趁着寒假之际,将小女儿邵华带到大连。这次见面,可以说多少带点相亲色彩。一见面,岸青见到年轻漂亮的邵华,就眼前一亮,心里热腾腾的。
其实早在岸英和刘思齐热恋时,岸青就已经暗恋邵华了。那时邵华经常梳着两条漆黑的辫子,脸蛋清丽美丽,一双大眼睛透出机敏和善良,让岸青心动不已。但是由于内向的性格,他并没有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意。
而对于岸青和邵华在一起,众人都是赞同的。
毛泽东曾经问过岸青:“你觉得你大嫂的妹妹怎么样?”岸青没说什么,但是红了脸庞。
据邵华回忆,那段时间,岸英和刘思齐经常去看毛主席。只要有机会,邵华总愿意跟着去看毛主席,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见面的次数多了,邵华和岸青也越来越熟悉,只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
正当岸青想向邵华坦露心意时,又爆发朝鲜战争,哥哥岸英上了战场。从此,一家人都在为战争而揪心,每天担忧着岸英的安全,根本没有心思想其他。
战争一打就是好几年,期间传来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下把他打垮了,身体迅速病倒了。
从小到大,岸英和岸青两兄弟一直相依为命,甚至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一直在一起,不离不弃,两人的感情自然不用多说。因此哥哥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立即将这个大小伙击垮,岸青旧伤复发病倒了。
为了缓解病痛,毛泽东将岸青送去苏联治病。一段时间后,岸青又回到大连疗养。期间由于病痛的折磨,加上岸英不幸牺牲的事实,岸青的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内心充满悲痛。从此,大家都很少见到开怀大笑的岸青了。这一耽误,就是几年。
好不容易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后来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岸青开始主动给邵华写信,探讨未来的人生。
1960年的夏天,刘思齐和邵华准备趁着暑假,去大连看望岸青。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书信一封,让姐妹俩带给岸青。在信中,毛泽东关心岸青的个人问题,询问他和邵华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可以好好谈一谈。
于是在毛泽东的鼓励下,这次见面,促成了岸青和邵华的恋爱关系。为了照顾岸青的病情,邵华将自己的学籍转到大连,边读书边照顾岸青。一到星期天,总能在疗养院看到邵华和岸青的身影,两人相互鼓励,相互理解支持,互诉衷肠。
日益相处中,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很快在大连结婚。婚礼现场隆重简朴,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托人送来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祝贺新婚。
两年后的春天,在邵华的陪伴下,岸青的心灵伤痛渐渐好转,身体的病痛也有了明显好转,决定回到北京。毛泽东很高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朋友们看看。”
不久,岸青带着邵华,先到板仓祭奠母亲,再到韶山看望父老乡亲。时间流逝,岸青的身体日益康复,回到北京担任翻译工作。邵华则回到北京大学继续求学。只是一来二往,邵华的学业耽误不少,跟不上学习进度。
她一时焦虑不已,情绪低落,顿时病倒了。她忍不住向毛泽东,诉说自己的情况和烦恼。说来也奇怪,无论是邵华,还是刘思齐都和毛泽东的关系很好。一遇到困难,她们就想起了毛泽东,依靠毛泽东,可见几人的感情深厚。毛泽东回信:
你好。要好生养病,女儿气要少些,立志奔前程,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
父亲
邵华看完信件,内心大受鼓舞,好像身体都好了。她按照毛泽东的嘱咐,积极治病,好好治疗,恢复健康后继续完成学业,力争学有所成后报效国家。
之后的日子,邵华和岸青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多年后,父亲毛泽东也去世了。从此,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他都带着一家人纪念毛泽东。只要有时间,他也会回到板仓祭奠杨开慧,在墓前留影。
第一次回韶山,岸青都会参观毛泽东故居,也去拜访村里的老人。临走时,他拿出200元钱,给一些老人。
2007年3月23日,岸青因病去世。虽然到了晚年,岸青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去世的时候,还是很突然的,让一家人有点措手不及。据透露,岸青去世于心脏病突发。
令人难过的是,据事后统计,岸青的一生很大一部分都在疗养院度过。想来也是,从小的颠沛流离,到哥哥岸英的牺牲,再到父亲毛泽东的去世,让他本就伤痕累累的身体,雪上加霜。
岸青去世后,由于太突然,吊唁仪式过了一周才举行。妻子邵华通知一些亲近好友,岸青去世的消息。
岸青的秘书章庭杰,接到消息,一时有些悲痛难忍。他给岸青做过三年秘书,在他的印象里,岸青是一个不善言辞,性格温和的人。他有时叫岸青首长,有时叫他老哥,可见亲近之意。
平时的工作,他也就是帮岸青写一些文稿,整理一些资料。在工作之余,岸青每天就在看报纸,看书,下围棋。除了围棋,岸青还会下跳棋,国际象棋,兴趣广泛。
但在疗养期间,岸青从来不去舞会,只去看电影。甚至在喧闹的浴场,他也是静静地晒太阳,很少下水和妻子一起游玩。想来也是因为性格内向的原因,不愿意过多运动。
其实早在哈尔滨时期,岸青的性格还没有那么内向,毕竟要和农民打交道,做宣传演讲工作。可自从岸英牺牲后,多年病痛的折磨,和心灵的创伤,让他变得日益沉默和内向。
据疗养院透露,岸青后来确实说话极少。甚至和院领导沟通,岸青也是问一句,回答一句,不愿意多说什么。实际上,这也和他的脑损伤有关。
他的病情严重时期,经常会出现幻觉,会看见岸英。可见,病痛让他困在了自己的一方世界,日益沉默。
虽然他很低调,但是他去世的消息,还是激起一番波澜。湘潭人民得知岸青去世的消息,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不少韶山的百姓,自发来到岸青故居,纪念岸青。
在岸青的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各界纷纷送来花圈,挽联,亲自前来送行。礼堂前方挂着一张岸青微笑的照片,看上去平易近人,温和可掬。
遗像下面就是岸青的遗体,静静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众多领导人前往告别,许多百姓也赶来送行,见岸青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