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
①情志所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都可以导致失眠,其中由于喜、悲、怒、思所引起的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百病皆生于气”,暴怒伤肝,气郁化火,扰动心神,使魂不能藏,从而发生失眠。长期事不顺心,思虑过度,伤及脾之运化功能,以致气血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心神,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出现失眠。
②劳逸失常
劳则气耗,劳力过度气衰神疲消瘦,阴血暗耗,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劳神过度伤及心脾,脾不健运,心之气阴耗伤,久之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夜不能寐。
③体质因素
心虚胆怯引起的失眠症状,主要是虚烦不眠。素体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者,也会扰动心神导致失眠;素体正气亏虚,心脾不足者,也会影响心神而易出现失眠。
④胃气不和
“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当,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等,都会损伤胃气,胃肠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均能导致胃气不和,升降失常,以致不得安寐。
⑤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繁乱嘈杂,噪声过大,或有强光、异味等的刺激,或室温过高、过低,均可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的原则
①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是引起失眠的总的病理机制,所以调整脏腑气血是治疗失眠的总原则。对于失眠的治疗,应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气血阴阳,可运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等方法,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②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失眠的关键在于心肾不安,其治疗应强调安神镇静,但必须在辨证论治、平衡脏腑阴阳气血的基础上进行。安神的方法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息风安神及安神定志等,需随证加减以提高疗效。
③注重精神治疗的作用
情志失调在失眠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在失眠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因情志因素引发的失眠,注重精神情志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案例
病史:十多年失眠史,每天要服用一片安定才可以入睡,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增加到每天2-3片安定,但是仍然睡不着,严重时连续4天4夜没有睡觉,到医院寻求治疗。
主要症状:心慌心烦,没有头晕头痛,无口干口渴,食欲正常,面色明亮,眼睛有神,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少苔,脉沉细,
辨证属阴虚火旺,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加一些重镇安神的中药。
处方:丹参、元参、沙参、天麦冬、太子参、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珍珠母、五味子、肉桂、朱砂。
二诊:上方服用3剂后,服药当天晚上可以入睡1个小时,3付药吃完以后,晚上可以睡2个小时,其他症状同前,效不更方,加入合欢皮,加大沙参用量,继续服用3剂。
三诊:上方服用3剂后,晚上可以入睡5个小时,醒后需1个小时后再入睡。大便溏稀,一天3-4次,同时出现乏力,面色暗滞,没有光泽,舌苔变多,脉沉细。
四诊:上方继续服用2剂,每天可以睡5-7个小时,睡意较浓,偶有多梦,偶尔会醒,醒后容易入睡,仍身体乏力、面色萎黄,舌苔偏少,舌淡红,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辨证属气血不足,气阴两虚,治疗以补益心脾、安神定志为主。
处方:党参、茯神、炒白术、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地、麦冬、玉竹。
五诊:上方服用2剂,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停止服用安定,面色稍有光泽,大便正常,稍有腹胀,仍有乏力,上方去生地、麦冬,加石斛、山药、枳壳,继续服用4剂。
六诊:上方服用4剂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恢复正常,建议服用6剂,以巩固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药方为基础方,须根据个人体质、症状、病情综合辨证,对症治疗,不可擅自照方抓药!
如果您有失眠、湿疹、荨麻疹、银屑病、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腰椎间盘突出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点击私信留言,出诊之余,我会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