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2 发布人:吴风平
在很多人的眼中,骨科医生是一个神秘且特殊的群体,绝大多数的认知都只停留在白衣大褂和冰冷的手术刀上。总觉着他们内心麻木,每天机械地做着相同的检查或大同小异的手术。
但正是这个群体,常年负担着高强度的工作,牺牲了时间、爱好、家庭甚至是健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师宣言,奔赴在救死扶伤的路上。若非亲身体验,恐怕很难认识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现将带您走近骨科医生,通过患者的视角一睹他们的工作轨迹,切身感受和全方位解读这一职业背后的辛劳与汗水。
人物介绍:马建军,37岁,奉节永安镇人,现任重庆渝东医院工会主席、关节外(骨)科主任,从事骨科医生已有14年时间,平均每年开展手术500例左右,其中髋、膝、肩等关节的置换及翻修手术就达300台左右。
从打开办公室的门,换上制服,启动电脑后,一天的工作才算是正式开始了。作为医生,马建军深知:丝毫的马虎都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每天都必须打起万分精神。
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简单的办公环境,却担负着不简单的任务。
短短一个晚上,病例又积攒了厚厚一叠,但他已然习以为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周一到周末,医院都是异常的繁忙,还未来得及交班,已有患者等着要与他沟通病情。
早晨7点50,科室晨会开始,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交接环节。夜班医生和护士要向众人汇报前一天的病患情况以及注意事项。马建军边听边查看着记录数据,总是担心会有什么纰漏。
一个医生,从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师,需要多年的苦心付出。尽管当下从医环境并不乐观,近年来的医闹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医生,选择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天职。
每次交接完毕,马建军都会给护理人员讲解部分医疗技巧。心细,这个词与他魁梧的身高似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交班之后的讨论,针对病情较重或是突变的患者,制定方案做专项化治疗。往往一台手术要经过团队不停的研讨才能进行。从医14年的他便是如此,用一把手术刀,一次次让患者能够挺直脊梁下床行走。
查房也是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先查重病号,而后分组查房。但每次他总会亲自跟病患和家属聊上一会儿。
当问及为什么要这般耗费时间,回答却是非常简单,“如果病患是自己的家属,哪怕主治医生每天只是来看一眼,他的心多多少少都会放下些。”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注射等相应处理,也是主治医生分内的事情。对于所管病人的病情、用药情况、辅助检查结果都必须了如指掌。
看似一件普通的事儿,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实令人钦佩。医患换位思考,现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
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很多的时候他的工作就像是打仗一样,总在争分夺秒中进行。刚完成手头的工作,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手术室。
陆续抵达的医生们忙着更换手术服,即将手术的患者也一个接一个被护工们接入。
每一次术前都要洗手消毒,仔仔细细,反复三次,这是进入手术室最基本的程序。
术前的准备也是很复杂,检查、麻醉、消毒,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进入手术室,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满目遍布的墨绿色,四周都异常寂静。调试器械、小声询问、然后麻醉,一切都在默默进行着。
一切准备就绪,当马建军拿起电刀,室内只剩下心电监护的“嘀嘀”声和划过皮肤的“刺刺”声。从踏进手术室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了他将在手术台站上数小时,中间不能接电话,不能休息,甚至连喝水都没有时间,而这种情况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累不说,压力也非常大。
中午12:00,其他手术室已经陆陆续续完成手术,而马建军却还在紧张之中。当所有人已经用过午餐准备下一台手术时,这里才结束。
当我们再次见到马建军时,他正在ICU观察患者术后情况,见所有数据都算是正常,才放下心来。
每天手术都是连轴转,没等片刻,便又要前往手术室。
第二台手术是经关节镜完成,马建军在患者的右膝盖处打开两个小孔,通过镜下查看患者体内情况再进行。相对于传统的手术,这种新型的仪器可以施行以往开放手术难以完成的工作,更具直观、精细、效率等特点。
19:54分,最后一台手术顺利完成。在嘱咐完医护人员替新来的患者安排好住院房间以及明天的手术安排后,马建军准备回家。
在家庭与工作的天平上,马建军的心始终向工作一端倾斜。对于孩子,他的心情有些许复杂,忙碌的工作、处理不完的病情、工作时间的延长等等导致他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课业的增加让父女俩待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我曾问过马建军,为了工作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会不会有遗憾,他的回答是“遗憾肯定会有的,不过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一行,那就风雨兼程吧!”
我对这位医生很感兴趣,请尽快寄资料给我!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有好医生吗?
我想详细了解这位医生的资料!
找这位医生能得到哪些支持?
找个名医请电话联系我!
请在我附近区域找个名医?
谢谢,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好医生:河南
发布
电话
回顶部